第(2/3)页 但随着地区稳定,人口增长,民政方面的事情越来越多。 在缺少布政司和按察司的情况下,让军事系统的辽东都指挥使司处理这些复杂的民政事宜确实是难以长久。 于是,为了处理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民政事宜,明廷决定辽东设立辽海东宁分守道和分巡道,受山东布政司和按察司的管理。 因而出现了明武宗时兵科给事中屈铨所谓的“辽东地方分巡、分守等官以至钱粮吏役俱出山东。”的局面。 东北地区与都城和其它内地省份的联系在陆地上只能通过山海关附近这一狭长地带。 但这条路不光难走,还危机重重。这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辽西地区多雨水和沼泽,使得道经古泽,泥淖难行。 二则是辽东地区处于当时所谓蛮夷的三面包围之中,“三面阻夷,出入无路。 若走山海关这一狭长孔道,则有很大的风险会遇到蒙古人。 陆上很是不好走,但海路则与陆路截然不同。 辽东的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女真和蒙古所包围,唯独南方隔海与山东相望,没有什么外来因素干扰。 由旅顺到山东的登莱地区,只有五百五十里水程,乘船的话,则一日可至,同时海上还有很多小岛。 以至于很多百姓感叹:各岛相接如驿递”。 辽东地区与山东之间便利的海上交通成为了两地紧密相连的天然纽带。 明初辽东地区地广人稀,赴辽东戍守的明军大部分都是由山东所调集,有时甚至直接将原本山东地区的卫所整个调至辽东。 洪武六年(公元1373),置定辽右卫於辽阳城之北,立所属千户所五。 命定辽都卫指挥佥事王才等领原将山东诸卫军马屯守”即明初经略辽东时,设定辽右卫,其下辖五个千户所,兵士都是直接由山东诸卫调集而来。 土军即从本地普通民户中招募而来的士兵。 当山东本地卫所军户难以大规模补充辽东兵源时,山东普通的民户又承担起了赴辽戍守的任务。 由此可见,山东对辽东人力需求上的重要保障作用。 辽东因战乱的破坏,明初时经济基础很是薄弱,并且由于卫所屯田一时难以成规模。 所以军队的物质供给也主要仰仗于山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