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编钟?!” 陈翰脚步迅速跟上,与张健波埋头往外走。 “张师兄,这组编钟的数量有多少啊?” “暂时是出土了三个,其中一个比较残破,另外两个保存情况很完好。” 一提到编钟,陈翰立马就想到了曾侯乙编钟。 没办法,这套编钟实在是太有名气了,比越王勾践剑还要有名,是真正的国家级重器。 不过除了曾侯乙编钟之外,华夏考古也陆陆续续发掘出不少成套或者独个的编钟。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华夏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 编钟的真正兴起,是在西周以后的事。 在周礼之中,音乐也是礼的一种,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享受音乐,而且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的音乐也不同。 比如《论语》中那句“八俏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用来骂鲁国的季氏逾越制度。 俏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俏指一列八人,八俏八列六十四人。 按照周礼的严格制度,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俏,诸侯用六俏,卿大夫用四俏,士用二俏。 季氏是鲁国的正卿,按制只能用四俏,但是却逾越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奏乐舞蹈规格,就被孔子指着鼻子骂了。 孔子用“礼崩乐坏”来形容春秋末期的社会心态,可见在周人眼中,音乐是一种多神圣且高级的东西,是和整个社会密切挂钩的。 其实不只是华夏,在欧洲的历史上,早期的音乐也同样是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受的高级娱乐。 而编钟作为华夏上层贵族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同样也是有一套使用规范的。 商代的编钟,至少需要由3个钟组成,多点的话就是5个。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3枚或5枚发展为8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 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演奏,被称为“钟鼓之乐”。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9枚一组或13枚一组。 至战国时期,一组编钟的数量就更多了。 视主人的“财力”和对音乐的喜爱程度,都可以继续添加更多钟数,增加演奏的层次感和恢弘感。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就是一套由65件各式种组成的超大型编钟。 不但彰显了我国音乐文化和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色彩,而且曾侯乙编钟还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