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也正是因为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不过,大篆并非是一种在周代全国统一的文字。 不同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差异都蛮大的。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国割据,各国的大篆都形成了地域特色。 不能说完全不一样,但是确实差别也不小。 不然秦始皇后来也不会为了这个专门搞书同文,弄出了秦篆(小篆)。 “大篆啊,M1号墓是曾侯墓,那应该是使用的楚篆?” 陈翰皱了皱眉头,在和几位研究员打了个招呼后,便凑近看向了1号编钟鼓面上的铭文。 果不其然,1号编钟上的铭文形体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 看起来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 从形体上看,与中原一脉相承的甲骨文-篆文体系大致相似,但是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仙木奇缘》 西周时期的楚篆,与中原诸国的大篆还没有多大区别。 直到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楚国才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演化出了和中原文字差异较大的鸟篆、虫书。 1号编钟上的铭文,只是在形体上偏向楚篆的修长风。 倒是没有将文字线条的表现形式,转换成装饰性的鸟形、虫形和鱼形等动物纹饰。 只是,就算是大篆,也有点超出陈翰的知识范围了。 他的技能点,是点到小篆上的啊... 小篆是从秦国文字上演化而来的。 因为是秦国一统了天下,所以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仅代表了支流。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分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M1号墓里的编钟铭文,显然是属于六国文字体系,而且还是六国文字体系中,独在南方发展的楚国文字... 精通小篆的陈翰,面对这169个楚国大篆,也有些手足无措。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