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九章 吴王子光戟-《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曾侯乙墓可是出土了九鼎八簋的天子之器,妥妥的没把周礼当回事了。
倒是这位曾孙邵,看出土青铜器的形制,应该是偏向春秋晚期的风格和样式。
他使用的棺椁是古早周礼中的大夫一重,随葬的重要礼器,也同样是符合周礼的五鼎四簋。
不但清晰表明了他大夫的身份,而且非常守礼,一点都没有逾越。
不像隔壁晋国同属春秋晚期的赵卿墓,出土了诸侯才能用的七鼎!
要知道,卿大夫也是大夫啊!按照周礼,只能陪葬五鼎四簋的。
但是这位赵卿,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陪葬了七鼎六簋!
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
这位赵卿可是赵简子(赵鞅),是赵襄子(赵无恤)的爹。
赵简子和赵襄子可是主导参与了三家分晋的两位大老,是赵国的始祖!
晋国就是在他俩的手上,从霸主伯国,变成了被臣子以下克上,瓜分不剩的。
饭团探书
礼崩乐坏始于晋!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中心地区,以赵简子和赵襄子的勃勃野心,赵襄子给老爹陪葬诸侯才能享用的七鼎可太合理了。
没准这父子俩活着的时候,就在正大光明的用七鼎六簋呢...
话说,当年孔子怎么不来曾国周游。
孔子心中想要的那种克已复礼的社会,明明和曾国非常契合嘛!
孔子当年要是来曾国了,没准就在曾国安家落户,享受曾国的“西周之风”了。
看得出来。
比起公室毫无影响力,国君就是个大号橡皮图章,权利全掌握在六卿手上的晋国。
偏安南方一隅的曾国,还是没那么“礼崩乐坏”的。
至少曾孙邵这位曾国公族,还在沿用周朝初年的礼制。
曾侯更是如此。
这不是孤例,是有多座墓葬出土证明的。
在春秋中期到后期的时候,曾国都依旧是一个守礼的好邦国,可以说是姬周的最后一道烛火了。
可惜,这道烛火坚持到战国后,最终也还是熄灭了。
时代的车轮,注定不是单个人,或者国家可以阻挡住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