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六章 锦瑟无端五十弦-《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比象岗早了几百年的战国曾侯乙墓里,同样出土了一大批乐器,有木质的也有铜制的,保存的情况都非常的完好。
可是象岗南越国墓里,只要是和木头沾边的东西,都严重腐朽了,基本无法保存。
陈翰在甬钟旁,就发现了四个铜瑟枘(ruì)。
一瑟四枘,可以确定这应该是一把瑟的配件。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
《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
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先秦时期,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也颇多。
只是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失传了。
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是后人按照先人典籍,然后再彷制出来的。
先秦时期的瑟乐谱,也更是已经失传了。
甚至唐宋时期的后世瑟乐谱,到现代也同样失传了。
现有的瑟谱,只有明清时期,以及少数宋末到元初时还保存下来的古谱。
现代人,已经永远无法知道,在先秦到秦汉时期,这段中华礼乐文化最巅峰的时候,被贵族列侯,乃至帝王将相们喜爱的“琴瑟和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音乐了。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通过考古发掘基本可以作证,《周礼·乐器图》的记载是准确的。
自宗周到唐宋,瑟都是一种有二十五弦的弹奏乐器,与只有七弦的古琴不同。
至于为什么李商隐会写下那句经典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是因为汉代有一典故,说瑟原本是有五十弦的。
但是少昊的儿子太帝,在命素女奏五十弦瑟的时候,由于太过悲哀,太帝禁而不能止,所以把她的瑟分为两半成二十五弦瑟。
从此之后,就以“五十弦瑟”来代指悲伤的音乐。
周到西汉时期,在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
特别是西汉,瑟和琴基本上统治了各种宴会,成为了宴会演奏的主力乐器。
只是很可惜,这把南越国的瑟,木胎已经万全腐朽了,仅存部分漆木残片,和四件完整的铜瑟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