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六章 生是所里的人,死是所里的墓!-《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而同样与他一起参与了考古发掘的庄云鹏呢?

    有的时候真的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庄云鹏怎么都想不到,陈翰是如何写出那么多论文的。

    他虽然也全程参与了文峰塔项目的发掘。

    但是说心里话,他是真的只“挖”,根本没有想那么多。

    那些铭文,不认识。

    挖出来的文物倒是大部分都认识,但是他的想法,也就停留在文物保存程度很好这方面了。

    至于再深入的挖掘曾国世系,捋清楚曾国的诞生到辉煌再到衰弱。

    什么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文王的转变,曾国与楚国从对抗到联姻再到臣服的一系列动荡。

    这些墓葬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厚重的历史变迁。

    庄云鹏根本搞不明白...

    而且他也不觉得搞不明白有什么问题。

    因为这些本就不该是他这个博士生去研究的。

    应该是各位教授,正职研究员,乃至历史学的大学者们,才能研究通透的东西。

    这就像是那些学化学、生物、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博士生。

    他们平常在干什么?

    也是在导师安排了项目后,进行各种实验,其实就是一个泡在实验室里的科研工具人。

    而考古学的科研工具人,则是天天泡在工地里发掘文物。

    至于文物背后的研究,各种新理论的研究,那得是完成学业后的研究员、教授、专家们干的事。

    当然,也有天赋异禀的人,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就能自己做出新理论,自己搞出新技术。

    但是这种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天才,是天生的科研人才。

    庄云鹏还是有逼数的,他自己根本就不是这种人。

    只是一个勤勤恳恳,努力考研、读博的云云科研工具人中的一员而已。

    就算他是北大毕业的,但是北大考古文博院,一年至少能毕业两位数的博士。

    再加上全国二十多所,有考古系博士授权点的科研单位和大学。

    全国一年大概能毕业三位数的考古系博士。

    而社科院考古所,科研岗位一年招新,多的话五个人,少的话才一两个。

    像陈翰这种,是社科院考古所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并且又在读博期间做出了科研成果。

    那自然是有很大希望可以在毕业后入职社科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