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而这些小国的位置,全在长江下游。 为什么大禹的后裔子孙都往长江下游分封? 《吴越春秋》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什么意思呢。 就是少康怕在会稽的大禹墓,宗庙祭祀没人管,所以才封了小儿子到会稽。 如果大禹是来自良渚文化的后裔。 似乎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夏文化会继承了那么多良渚文化的东西了。 第一,包括夏王朝在内的后世所有王朝的国都规制源出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有明显的功能分区,是中国三重构局国都之始,为后世所有王朝所沿袭。 第二,包括夏王朝在内的“华夏六器”礼制源出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墓葬、瑶山墓葬均见后世周礼的“六器”。 而且恰恰是苍璧、黄琮、白琥、青圭、赤章、玄璜六色的六器,无论颜色还是形制均完全吻合后世的《周礼》记载。 周人没见过距今他们年代之前近3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他们的典籍记载以及实际祭祀的的玉六器,无论颜色还是器型都和良渚古城出土的玉六器完全一致,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华夏六器礼制是良渚发明并传承于包括周之内的后世所有王朝。 第三,包括夏朝在内的后世华夏衣冠文化源出良渚。 良渚贵族穿丝绸衣服,佩戴玉器。古籍称玉帛。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夏朝即以“执玉、帛”为执“六瑞”以示等级。 《尚书序》也有“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解万国以玉、帛为贡,”属国表示臣服的记载。 良渚贵族戴高冠,出土的良渚神人像,个个都是高冠,这种穿戴样式是华夏衣冠礼的最早源头。 良渚还发现了最早的系扣丝绸袍服的玉带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