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教育改革-《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2/3)页

    若是能够把青霉素发明出来,最起码可以将人病死率降低一半以上。

    朱高燨心里只是想了想,他对医学完全不懂,只能到时候给那些太医们提供一个方向,看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出青霉素来。

    而前提是,他得带领人将显微镜等这些用于试验的设备制作出来。

    今后,南方理工大学的培养方向,就是为大明培养微生物、电子等方面的人才,大明不仅仅要在工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医疗、信息也不能落后。

    张辅留在了北京城,他在城门口送走了皇帝皇后皇子和文臣武将们之后,便开着车去了直沽港,看到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小镇和忙碌的船厂,心情格外复杂。

    鞑靼和瓦剌的事情交给了他,皇上也将北京城镇守兵的指挥权交给了他,对张辅来说,北京城比起应天府来说,重要性高出了好几个级别。

    直沽港的军舰基地,北京城外的科技开发区,城里正在修建的宫城和六部衙门,还有由北朝南铺设的轨道,都太重要了。

    回去的路上,朱棣走的是陆路,他和徐氏坐的是一辆轿车,由朱高燨和司机交换着开车,每三个多小时,便停下来修整两个小时,三天之后,汽车便进了应天府。

    次日,朱高燨便再次搬去了曾经的大明帝国学院,未来的南方理工大学校址,杨士奇已经领着一群人在门口等着了。

    朱高燨从车上下来,背着手,朝校园里望去,古木成林,绿树成荫,成群结队的学子们背着书包,从树荫下经过,让朱高燨一下子想到了当年自己的大学生涯。

    “预备班已经招生了?”朱高燨问道。

    “是!”杨士奇恭敬地回应道,他抬手请朱高燨进去,“殿下住的屋子已经收拾妥当了,还是原先在学校里住的那几间,已经打扫干净了。”

    “嗯,走,进去吧!”朱高燨边往里走,问了其余人的情况,跟着杨士奇来的这些人均是大明帝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那边留了二十人,杨士奇也是眼疾手快,招揽了一二十人过来。

    朱高燨对杨士奇的行动力非常满意,到了院子门口,他招呼人进去坐,“顺便将今后教学的方针说一说。”

    杨士奇喜出望外,他这些天只是照葫芦画瓢,以前大明帝国学院怎么弄,他就怎么操作,生怕做不好,耽误了大事。

    若是能够早点知道学院如何运作,他在做事的时候也能多思考,避免出错。

    待众人都坐定,狗儿带着人来上了茶,朱高燨开始说话,“众所周知,大明帝国学院主要侧重于工业领域,办校之初,大明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将来,大明帝国学院也将朝这方面发展,将大明的工业带上一个一个崭新的高度。”

    杨士奇对所谓的工业并没有什么概念,而从大明帝国学院毕业的这些学生们,新上岗的老师们,也仅仅只知道工业,而工业将会朝哪方面去发展,也并不知道,听朱高燨的话,只觉得非常新鲜。

    “这所南方的学校,我打算将来主要侧重于生命科学以及微电子等领域。”朱高燨道,“对于这两块,我打算先带领大家做两个课题,通过课题来了解这两个领域的知识。”

    朱高燨想要带领他们做的课题,一个是制造显微镜,发明青霉素;另一个则是电话。

    通过做这两个课题,开创老师和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对生物和微电子有一个了解,并学会应用,将来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发明创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