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吴大娘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一如既往地热情迎上前:“穗禾姑娘,你又过来了,这位是……” 她看向旁边气度不凡、清丽脱俗的少女,语气里透着几分拘谨的探询。 “吴大娘,这位便是我们家齐小姐,”穗禾脆生生按云绮交代的介绍。 话音未落,便又转身朝着门外的车夫吩咐,“王伯,去看看后面送东西的人跟来了没有。” 吴大娘一听齐小姐这个名字,眼睛顿时一亮。 她十几年前孩子早夭、丈夫病逝后,便因心善创立慈幼堂,堂内收留的都是她们几个寡妇从路边雪地里捡来的弃婴,或是从人牙子手中赎出的乞儿。 有瘸腿的少年、咳喘的幼童,也有被转卖的女孩,个个都是无依无靠的苦命娃。 慈幼堂原本每月只靠领些微薄的善堂赈济钱,再加上她们缝绣帕子、鞋垫卖掉所得的银钱艰难支撑,孩子们常常饭都吃不饱。 幸好有朝堂上那位大人每个月接济不少银钱,官府每月发放的赈济钱后来也涨了几倍,孩子们才不至于饿肚子。只是堂内收养的孩子毕竟太多,且越来越多,生活仍是十分紧巴。 不过将近一个月前,这位穗禾姑娘忽然带着大米、白面来了慈幼堂,一送就是够他们吃上一周的量。 自此以后,每隔三日,满载物资的马车便如约而至。 成麻袋的米面粮油、新鲜的猪肉蔬菜、油汪汪的腊肉腊肠、水灵灵的青菜萝卜,更有厚实的棉被、驱寒的木炭、治病的药材,甚至还有给孩子们启蒙的书本。 穗禾姑娘说,这都是她们家齐小姐吩咐送的。 孩子们简直如过年了一般。 这些天过去,孩子们蜡黄的小脸渐渐泛起红晕,小肚子吃得圆滚滚,在院里追跑时连破旧的衣裳都跟着鼓了起来。院子里比从前多了更多欢声笑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