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花烛可备好?-《权臣的在逃白月光》


    第(3/3)页

    裴世子救岭南于水火,何错之有?

    裴世子“骗”来的军粮挽救了十三城近万百姓的性命,何罪之有?

    大抵是书写请愿书时,最新消息尚未通达至岭南,因此他们还以为裴世子的军粮是“骗”去的。

    十三名士人也将京城的舆情带至高峰,无论茶馆、酒楼、饭馆,处处都是议论此事的声音。

    既不涉“骗”,只是挪用而已,非常形势下,当真不可以吗?

    倘若朝廷的粮食能及时运到,世子何须冒天下之大不韪挪用军粮?

    倘若这种“非常形势”都要论罪,日后还有谁敢出面为百姓做实事,担大责?

    当日下午,温凝就收到来自江南,写着“文府文公子亲启”的信件,称他们一行人已经带领一批江南学子北上为裴世子请愿,不日即将抵京,问她是否与众人一聚。

    如今这等情势,温凝当然不会再公然出门“会友”。可听闻大批江南学子抵京的那日,她还是穿着不起眼的衣裳,窝在一家不起眼的茶馆里,偷偷瞧了几眼。

    看到无论学子还是百姓,都在为他慷慨陈词,激愤执言,眼眶不由有些发热。

    真想叫裴宥来看看啊。

    无需人为煽动,学子们、百姓们,自发地为他请愿。

    他的付出,他默默做的那些,都被人看见了啊。

    他再也不会说出无人为他筹谋那样的话了罢。

    江南学子抵京的那日,楚珩同样在聚风阁里看了个热闹:“范六,如今这局势,你怎么看?”

    身边的范六含笑低语:“瑞王不再,太子之位非殿下莫属,但裴世子此人,宜为友,不宜为敌。”

    “雪中送炭做不成,殿下,不妨做那锦上添之人。”

    第二日的朝堂上,四皇子楚珩当先,为裴侍郎与沈将军发声,称二人苦心孤诣皆为百姓,岭南若无沈将军攘外在先,裴侍郎安内在后,早已是生灵涂炭。律不可改,但法该容情,跪求嘉和帝轻罚二人。

    朝堂上一众大臣随其跪下,请嘉和帝轻罚二人。

    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嘉和帝当朝下令,裴侍郎与沈将军各罚俸半年,小惩大诫,着大理寺放人。

    往常朝堂上的消息,最早也要午后才传至市井,可这日,一个时辰不到,长安街已经传遍了,裴世子与沈将军只是罚了俸禄而已,大理寺已经放人啦!

    长安街上尚未离去的学子们欢欣鼓舞,温凝在香缇苑听到这个消息时,也差点从躺椅上跳了起来。

    “菱兰,快!去摘些蔷薇回来!”

    蔷薇开两季,一春一秋。他们由岭南回来时才刚刚入秋,如今却已是金秋时节。

    明知裴宥即便从大理寺出来,大约要先去见嘉和帝,再去国公府见长公主,指不定还得去一趟工部,今日不一定有空过来,温凝还是忍不住又将院子和卧室布置一新,拿了一柜的裙衫出来选,还给自己好好上了个妆。

    果然,傍晚时分,十六就出现在她的院子里,像前面两次一样,手里呈着一份纸笺。

    啧,十六又不是哑巴,不能来让他传句话就行了,人都出来了,还递什么纸笺呢?

    想是这么想,温凝还是开心地接过来,打开。

    纸笺上又只有一行字而已,温凝一见,脸上便一片烧红。

    ——“夜将至,烛可备好?”

    (本文首发潇湘书院,请到潇湘书院追看更新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