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学校的大好处!(二合一)-《华娱那年十八》


    第(2/3)页

    或者说,原来的风格已经不适合观众轻松、接地气的需求,刺激着他们转变。其实看02年内部春晚就知道,他们就跟陆恒差不多,平时摄像机前都得收着点,后来不管了依然得收着,只不过少一点了。

    现在他们在摄像机前还是一本正经的,周涛朝陆恒微笑道:

    “后天就是元宵节了,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陆恒想起曾经一个段子,于是道:

    “我讲个笑话吧。”

    “好啊。”对陆恒早有了解的周涛闻言感兴趣道:“洗耳恭听。”

    陆恒道:“节日的时候,小白兔生气的对小鹿说:你看人家别的女孩子都能收到花,你为什么不送给我?小鹿可怜巴巴的说:因为我是梅花鹿啊。”

    现场没有陆恒预料中的笑声,包括周涛都愣了愣,随后才反应过来,忍俊不禁:“你这都什么呀~”

    的确,冷笑话需要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机,陆恒也没办法,但周涛却不愿意,嗔道:“不算不算,再来一个。”

    陆恒又在记忆里搜寻,片刻后双眼一亮,道:

    “听好了啊。”

    “嗯。”周涛再次期待道。

    “一位顾客吃完元宵,对服务员说:吃了贵店的元宵,让我想起唐朝一位大诗人。服务员惊讶道:真没想到我们店的元宵能让你产生这么美妙的联想,谁呀?顾客没好气道:李白!”

    这一次,虽然周涛和观众又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但这次笑声就多了,周涛也忍俊不禁道:“这个可以,算是把我逗笑了。”

    然后,在周涛的感谢声和大家的掌声中,结束了这期节目的录制。

    16号陆恒再次见到了周评和蒋雪柔两口子,他们是夫妻,也是海岛周易的创始人。

    跟上次不一样,这次陆恒是跟他们谈后续的合作。

    虽然陆恒有能力把他们以后的剧直接做出来,但陆恒一直懂得一个道理,不能吃独食。

    既然跟谁合作都是合作,还不如跟他们,前世他们能运营得如火如荼,每部都成为爆款,自然有他们运营的能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聊天的时候周评就笑道:

    “那时候两岸开放后,好多人搞贸易,把内地和宝岛的东西来回卖,我觉得我是文化人,搞不来这个,别人倒卖商品,我就倒卖影视剧。”

    他两口子确实是文化人,以前一个是记者,一个是编剧,周评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包青天》的编剧之一。

    “比如《包青天》、《倚天屠龙记》、《京华烟云》等等我引进内地,然后又把《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雍正王朝》这些引到宝岛,两边互吃哈哈。”周评说起这些成就,还是比较得意了。

    陆恒心道,内地人感谢你,宝岛人可真得谢谢你:引了一堆辫子戏……

    不过他们能引进这么多剧,而且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到现在,也有十年了,这么长时间的合作,肯定跟内地各大电视台、以及宣传平台都关系匪浅。

    “不过我一开始也没想直接做影视,这个投资太大,而且风险也高,那时候我们先搞的编剧团队,叫南瓜创作中心,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

    “有所耳闻。”陆恒道。

    旁边的蒋雪柔笑道:“其实大家不知道,南瓜是我们给我儿子起的名字,后来觉得有意思就直接变成我们团队的名字了,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多个编剧呢。”

    “难怪。”陆恒恍然。

    不过他的恍然,是为什么以后他们拍一部火一部,大概就是因为,他们的剧都是编剧中心制。而且这么多编剧头脑风暴,总能碰撞出好创意,一起挑错,也能避免很多误区。

    “你们给孩子起这个名字的确挺独特,估计以后说不定会有人模仿。”陆恒笑道。十来年后,也不知道从哪个明星开始的,一窝蜂给孩子起吃的名字,什么小糯米小汤圆小泡芙小酸奶小土豆甚至包饺子都有……
    第(2/3)页